
孙立宁院士: 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2025-03-19 18:18:46当前具身智能的发展正推动机器人技术迈向新高度,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感知技术作为关键支撑,正通过微纳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助力,为智能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孙立宁,在“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围绕《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展开深度分享。
一、具身智能的发展背景与战略意义 1.新质生产力代表 具身智能作为第三代机器人的核心特征,融合装备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正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其具备逻辑计算、自主决策与多模态感知能力,标志着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智能体进化。全球产业规模预计达万亿级,覆盖工业、医疗、农业及家庭服务等领域。 2.国家战略布局 多个国家都将机器人和相关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列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重点。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之首,目标2027年实现100项颠覆性技术产品,政策密集支持。美国将传感、AI、机器人列为国家战略技术,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二、机器人智能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将开启“具身智能”时代,AI技术的赋能让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大玩具”,它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完成各种任务,真正演变为拥有“具身智能”的机器人。 1.大脑(感知决策+AI融合,具备行为智能感知决策):行为智能——负责机器人的认知功能,通过感知、决策等,控制机器人的行为。 2.小脑(运动控制):运动智能——负责机器人的运动执行。 3.躯体(机械结构):本体设计——设计由硬件组成的机器人躯干。 三、感知技术的核心地位与关键技术突破 我国在机器人感知技术研发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2018年起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主题,涉及工业、服务、电子皮肤等多个领域。在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应用场景中,感知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如微创、血管介入、脑机接口等操作空间有限的场景,对精确感知和智能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 微纳制造技术为机器人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MEMS传感器等微纳技术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耗低等优点,能够集成多种感知功能,满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例如,在手术机器人的小型镊子中集成三维传感器,以及在电子皮肤中应用自发电技术等,都体现了微纳技术与机器人感知的深度融合。 四、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机器人技术将继续朝着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高级形态,不仅外形上更接近人类,其感知和行动能力也将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在家庭服务领域,机器人将能够承担更多家务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好帮手;在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将借助感知和AI技术实现更多自主功能,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我国需持续加强微纳传感、AI算法与精密制造的交叉创新,同步构建技术-产业-伦理协同发展生态,抢占全球智能装备制高点。 (本文根据“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会议速记稿整理形成)
来源: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联盟简介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下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联盟是为适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而发起成立的,由热爱机器人产业,积极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做贡献及相关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用户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一个整合机器人产业资源,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 秘书处联系方式: 盟小萌18600162481(微信同号)
上一篇:重磅嘉宾首发|第二届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即将在北京举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