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联盟资讯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2025-03-28 17:10:43


WechatIMG9.jpg

2025年3月7日,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并联合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协会、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数千人齐聚,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前沿话题,剖析产业风口,共同探寻产业融合与落地的方向。

1e5ab8e97360727bcc5ae264dd1526de.jpeg

在上午的院士专家报告环节中,浙江大学教授熊蓉围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这一主题,展开了主题报告。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作为当前科技界与产业界的热点领域,呈现交融发展的态势。本报告将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演进路径、产业驱动要素、核心挑战及创新实践展开。


一、技术演进路径解析

e0ee58a6bd668b2443e59ec389d56ea8.png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从早期仿人机器人的形态模仿向更高维度的智能交互演进,其核心价值在于适配人类环境、工具及交互方式,从而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行为智能跃迁的重要载体,强调实体机器人通过“感知-推理-交互”闭环实现自主作业能力。


二、产业驱动要素分析

人力需求矛盾:康养、智能制造等领域面临结构性用工短缺。特别是在汽车装配等复杂作业场景,现有自动化设备难以替代人类的多技能操作,而人形机器人具备共用空间作业的天然优势。

产业链基础: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积淀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供应链支撑,涵盖精密传动、传感器、算力模块等关键环节。

技术集群突破: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算法与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为行为智能突破提供算法基座;仿真训练技术(如英伟达Sim2Real)则加速迭代进程。

高盛预测,如能克服产品设计、材料、技术、成本及公众接受度等障碍,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20亿美元,与电动汽车市场旗鼓相当。


三、主要发展趋势

b7bda132434047f7933f4800469fda99.png

从专用转向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正聚焦通用性能力突破,强调适应多场景、多任务需求。

从高动态运动转向智能移动操作:波士顿动力虽展示高动态运动能力但产业化滞后,而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引发产业界关注的核心在于智能移动操作能力的实用性价值,这标志着行业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智能的演进。

从感知智能转向行为智能,从非接触转向接触交互:
b190d7eae0f87c3db71d936124a8ad17.png

四、四大核心挑战

数据稀缺性:接触交互数据获取成本高昂,现有操作数据采集方案(如实时标注、仿真生成)难以满足高质量需求。

仿真到现实鸿沟:现有仿真平台(如英伟达Sim2Real)对毫米级接触交互的物理建模精度不足。

通用性与可靠性矛盾:工业应用要求高精度(0.1mm级)、高可靠性(99.99%成功率),而通用性设计需兼顾泛化能力,需在算法架构层面实现平衡。

硬件性能制约产业化:驱动器功率密度需突破3.5kW/kg阈值,传感器动态跟踪精度需达0.01°级,可靠性指标亟待提升至20000小时MTBF。


五、创新中心技术突破与实践

f4eed06325b910f6a3ab862cde1d4f4b.png
1.运动控制系统突破

全身协调控制:通过强化学习+机理控制融合,实现上半身作业与下半身稳定的动态耦合。实验表明,在5kg负载、0.1mm精度作业下,机器人可保持长时间拟人化站立(>1小时),行走速度达1.5m/s。

复杂地形适应:开发单一神经网络实现多地形(平地、斜坡、台阶、不平整路面)自适应行走,通过遗忘抑制算法解决多场景学习干扰问题。

2.操作智能体系构建

视觉伺服系统:构建通用伺服控制模型,实现无纹理物体抓取(精度0.5mm,成功率99.99%)、M4-M6螺丝装配等精细操作,训练效率提升百倍。

元动作学习框架:在仿真环境中训练开关操作、插拔动作后,可直接部署至实体场景,支持扰动适应与误差容限。

3.快速部署能力提升

语义导航:结合视觉与语言指令,实现目标场景自主定位(如"找到沙发"),支持动态障碍物规避。

工具链开发:构建标准化腿足、轮臂硬件平台,配套智能感知规划SDK,使场景部署周期缩短至1.5小时(实习生可操作)。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正处于技术爆发前夜,其产业化进程取决于数据、算法、硬件的协同突破。熊蓉教授表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持续深耕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为智能制造与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变革性解决方案。




END

联盟简介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下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联盟是为适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而发起成立的,由热爱机器人产业,积极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做贡献及相关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用户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一个整合机器人产业资源,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

秘书处联系方式:

盟小萌18600162481(微信同号)


780552e1b08696602d91c3fc50b9a317.jpeg


添加群主,申请加入特种机器人行业交流群,添加群主时需备注“称呼+单位名称+职位”(无备注,不添加,仅限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


上一篇:议程发布|“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精彩揭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