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泡泡”养老机器人面世!段星光:难抚银发族孤独褶皱|EAI智见
2025-03-27 18:13:40惊人数据,正在揭示老龄化问题的隐痛。
“约60%的养老院居民从未收到亲友探访,老年群体的情感荒漠化与认知衰退风险持续加剧中。”近日,澳大利亚养老机器人公司Andromeda的创始人Grace Brown披露了该项数据。
就在不久前,Andromeda公司研发的养老机器人Abi,在维多利亚州一家养老院正式投入使用,其目的在于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据悉,这款机器人不仅能跳舞、吹泡泡为生活增添乐趣,还支持90种语言,帮助养老院居民与工作人员跨越语言障碍。其最为人称道的是,该款机器人具备识别人类、理解情感,并与老人建立友谊的能力,这似乎为养老陪伴领域带来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但一场席卷全球的老龄化世纪挑战,正加速演进中。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预测显示,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21亿大关,其中80岁以上高龄群体预计达4.26亿。
未来,当养老机器人能够通过情感算法编织出“定制化友谊”时,这种创造会从本质上解决银发族的孤独问题吗?而在复杂的养老场景下,机器人的“机械臂”又能否替代子女完成喂食动作,消解护理负担?更进一步,我们该如何平衡技术成本与普惠养老的未来需求,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的《EAI智见》栏目,特邀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专家段星光展开交流,共同探索养老机器人的未来与突破。
多模态交互初露锋芒! 「情感识别」与「运动控制」成攻关焦点
尽管澳大利亚机器人Abi已经实现与老人对话、跳舞助兴;日本机器人AIREC可完成卧床老人自动翻身与辅助转移;德国Robody可支持远程操控,完成从冰箱里拿奶酪、从衣柜里拿衣服等家务动作……
Andromeda公司养老机器人Abi
但段星光指出,养老机器人领域仍面临两大核心矛盾,即非接触式交互(满足情感与陪伴需求)与接触式操作(完成护理与生活辅助)。
具体而言,在技术层面还需攻克以下难点:
其一,情感识别系统亟待迭代。人类情感表达受文化积淀与生命经历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现有多模态交互系统虽能完成基础对话,但对老年人微表情变化、语调波动等隐性情感信号的捕捉精度不足。突破路径在于构建多模态融合感知框架,通过实现生理-行为联动建模,结合强化学习算法,通过海量数据训练提升共情能力,构建真正的人机情感纽带。
其二,适老化交互范式需优化设计逻辑。面对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及学习能力的考验,养老机器人须摒弃“技术炫技”思维,建立“零认知负荷”的交互体系。这对开发者在构建自适应方言识别引擎,构建噪声环境下的语义消歧模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针对视力衰退者、听力减退者的个性化需求,也需要通过引入更创新的交互技术,确保机器人能精准解读指令并给予恰当回应。
“养老,另一个关键在于‘照顾’,简单的非接触式交互远远不够。”
段星光认为,养老机器人在执行操作、服务与护理时,运动控制与场景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正变得愈来愈凸显。以送餐、辅助起身等照护任务为例,设备需在保障操作稳定性的同时,兼顾动作精准性与接触安全性。这不仅要求机器人在复杂家居环境中实现灵活避障与空间穿梭能力,更需在直接接触环节精准调控作用力,避免对老年人造成二次伤害。
而当前技术发展仍面临物理照护的精度、安全等若干关键技术挑战: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及人机交互力反馈系统的协同优化尚待突破。不同运动构型(如四足、双足或轮式)虽各有优势,但其在实际服务场景中的作业效能仍需通过大规模实践来验证。正如段星光教授所言,机器人服务能力与真实养老需求的适配性,机器人作业能力能否匹配真实养老服务需求,还需深度验证。
国内养老机器人现状:
展厅效应>实际效用?
当前,国内养老机器人领域呈现出“展厅效果>实际效用”的现象,段星光认为,这种落差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需要从技术转化规律与行业需求特性的双重维度辩证审视,不能简单归结为“作秀”。
“养老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该阶段的企业为突破研发资金与资源的有限性,倾向于在展示环节集中呈现技术亮点以获取市场关注。”
在段星光看来,这种“亮点优先”的展示策略与真实养老场景的复杂性之间,存在天然张力。一方面,从实验室样机到养老场景落地,需要跨越环境适应性、操作稳定性、服务持续性等多重关卡;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需求呈现显著的碎片化特征,不同地域、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群体对机器人的功能诉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产品难以形成普适性解决方案。
而当“展厅效果”过度曝光在公众面前时,人们对机器人的期望值就会不断攀升。这就容易引发公众期待与现实的认知错位。这种错位可能倒逼行业标准体系的加速完善,正如段星光所言,“行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企业过分夸大其产品的技术能力。”
在段星光看来,“养老机器人行业的真正突破,在于推动技术从展厅演示转向场景落地。只有深入场景,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才能实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质的飞跃。”
未来银发经济入场券:
让技术学会弯腰说话
面对养老机器人领域的创业热潮,段星光教授也为新入局者提出了实用建议。在他看来,技术研发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如加大在情感识别、交互作业、智能化水平等核心技术方面的投入,将帮助企业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与此同时,企业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和使用习惯,开发出真正实用的产品,而不是过度追求技术炫技。
产学研合作是加速技术转化和产品迭代的有效途径。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展开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构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性价比,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养老机器人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技术温度真正抵达老年群体的生活现场。”段星光强调,从实验室到养老场景的真实落地,需要创业者以敬畏之心深耕需求洞察,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打磨技术细节,方能解决银发群体的切实痛点。
联盟简介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下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联盟是为适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而发起成立的,由热爱机器人产业,积极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做贡献及相关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用户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一个整合机器人产业资源,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 秘书处联系方式: 盟小萌1860016248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报名!百亿独角兽将从这场超级赛事诞生|2025张江人形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