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凯处长: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研判
2025-03-25 17:56:42


近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兼机器人质量基础共性技术测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凯,在“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围绕《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研判》展开深度分享。
当前,机器人产业已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机器人创新成果时强调,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智能机器人列为人工智能驱动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凸显了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全球竞争态势来看,机器人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竞争博弈的焦点领域,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均致力于攀登科技高峰。美国在机器人领域一直保持高度重视,2024年,《美国国家机器人路线图》(第5版)明确提出“机器人+AI”结合的生态系统,组建跨机构协作,开展相关支持;同年,美国《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将机器人纳入无人系统领域,强调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紧密结合。通过这些举措,美国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向与应用场景,试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
我国持续健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十大应用领域,并在“十四五”期间初步谋划升级,聚焦智能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推动其在民生、养老、应急救援等关键领域实现应用突破。
在技术趋势与产业链发展方面,具身智能正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最活跃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机器人正加速迈向具身智能阶段,能够处理复杂的技能作业,并初步具备理解与回应人类情感的能力,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2023年底至今,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进军机器人产业,涵盖关键模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多个领域。科技企业积极布局,机器人企业向具身智能发展,展现出产业链持续扩容的良好态势。在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方面,机器人产业链持续重塑扩容,产业链“沿途下蛋”的正向溢出效应提升。人形机器人近期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演出互动、物品搬运分拣、安全巡检等领域,为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中远期最有潜力的应用场景则包括汽车零部件及电子厂装配环节、铁路作业、养老照护、农业作业、应急救援等。这些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将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在行业治理方面,技术路线将会从百花齐放走向收敛聚焦,需求牵引和工程化能力是当下关键。在行业治理的核心环节,包括检测认证、数据安全、伦理规范等在内的多个领域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测认证需学习先进标准,构建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数据安全涉及真实人数据采集与隐私保护;伦理规范需通过技术保障,将伦理理念转化为智能检测与审查机制,确保机器人产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在技术底座的构建方面,通用软硬件技术将成为支撑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在“软实力”方面,需要集中力量攻关机器人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模型),开发标准化工具链,形成软件操作系统、高精度物理仿真引擎等全流程标准化工具集。在“硬基座”方面,则需要突破异构计算架构,开发适配具身智能的专用智算芯片、专用关节模组及多模态感知器件等。在行业安全治理体系方面,多管齐下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标准、检测认证、数据安全和社会伦理是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快制修订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国评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制定机器人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及智能水平与安全伦理的关系及测评体系等。面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赛迪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一是链式发展丰富产品谱系;二是安全治理构筑发展护城河;三是软硬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四是应用驱动实现工程化突破。具身智能正在推动AI从“虚拟大脑”向“物理实体”迭代。在技术演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技术创新的有效性与产业化的可落地性。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必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坚实支撑。(本文根据“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会议速记稿整理形成)
联盟简介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下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联盟是为适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而发起成立的,由热爱机器人产业,积极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做贡献及相关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用户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一个整合机器人产业资源,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
秘书处联系方式:
盟小萌18600162481(微信同号)
添加群主,申请加入特种机器人行业交流群,添加群主时需备注“称呼+单位名称+职位”(无备注,不添加,仅限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
上一篇:以《仿生机器人——人类向它们学习什么?》为题的仿生机器人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成功举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