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由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主办,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与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会共同承办的“AI+机器人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举办。一些特种机器人优质厂家,在会上发布了企业的需求;而另一些“解决方案供应商”,则尽力掂量着手头的技术,看有没有可能现场对接成功。更有一批“卓越工程师”,针对市场上新出现的大好机会跃跃欲试。
正在“供需双方”热烈讨论创业良机之时,主持人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2023年风头甚劲的人工智能与AI技术,会多大程度助力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教授、反恐装备研究中心主任邢春洪第一个接过话头。他说,AI技术更像是软件或者内容服务,而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更像是硬件或者说装备。硬件可以停留在小范围试验层面,装备则必须到了广泛应用阶段。“市场上任何智能产品,都是要‘软硬兼施’的;软件、内容或者说社会应用的发展,会促进硬件的改善和提升。而硬件要成为‘装备’,也需要软件服务上更为流畅和丰富。从整个大趋势来说,AI技术肯定有利于特种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给这个趋势泼一泼冷水,因为,我个人关注特种机器人将近四十年,目前,很多特种机器人在我国仍旧只是教学设施、道具摆设或者工程样机,并没有真正投入实际应用。网上流传着一些宣传片,把某些设备夸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一到真实的场景中,都派不上用场,仍旧只是‘文艺人设’而不是‘本色出演’。因此,我建议所有的创业者,都应当重视用系统思维引领机器人的装备研制,从大的视角观察社会动向,才可能少走弯路。”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原副局长陶军生感慨地说:“社会上经常出现很多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以为有什么剧变发生。而一旦等这些名词的浪花消尽,人们会发现,真正的问题仍旧没得到解决。做特种机器人,衡量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能否真实地解决用户的痛点或者说需求。你想要被公安部门采购,你就要理解公安部门的需求,理解公安干警的需求,理解公安部门服务对象的需求。你想要被部队采购,你就要针对不同的兵种和具体的处境,给出实用的解决方案。现在有些‘科技创新’,似乎脱离了实际,盲目地在实验室里空想,而没有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耐心的技术攻关,一步一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市场就是这么残酷,你没法帮助人们解决需求痛点,人家当然不会买单。即使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而采买了,也不会投入应用,只是晾在那里当个摆设而已。”原北京市通州区副区长、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区分局局长朱益军,在公安部门工作时,长期从事排爆、防暴、反恐等业务,对防暴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等异常熟悉。他说:“如果把机器人当成一个终端,把AI技术的一些软件或者说内容,通过这些终端来输出,这目前来看确实不是太难了。但问题在,特种机器人是由多种配件组合出来的一种硬件设备。它要实现很复杂的运动,还要完成许多精细的动作,要通过不少繁难的障碍。这都是要在真实场景中真实过关的。有些需求在我国可能不是特别强烈,但在国外可能是刚需,比如排爆机器人,就需要更多地考虑那些有刚需地区的实际需求。企业一定要把实验室,放到用户那,置身真实的场景中,层层过关,才可能有效测试,获得质的突破。”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创始人陈晓东说:“机器人这个词,在世界上出现已经103年了;人类越来越多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在很多领域都在广泛应用。特种机器人之所以带上‘特种’两个字,就在于它的批量小,应用的场景相对比较特殊,甚至极为惊险。电力行业,石化行业,核电行业,对特种机器人的需求很旺盛,只要厂家真的能解决问题,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一定能付费和接纳。这恰恰说明了,越是危险、麻烦、特别的业务,对特种机器人的呼声越高。这就给特种机器人的研发与产生化带来了独特的难题。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只要市场接受了,量产还是比较可观的。而特种机器的往往就不太容易形成大批量的订单。这势必导致特种机器人的价格不容易为市场所接受。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不同特种需求的共性解决方案,先把共性技术需求想办法突破,然后再依据具体的场景,安装差异化的应用。或许,AI大模型的发展路径,可以给特种机器人带来一些启发,在共性与特性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张伟民介绍说,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与海南的橡胶种植公司,达成了深度合作,研发出来的割胶机器人,已经基本通过了现场验收,有望在今后一段时间快速推广。如果真的能够全面替代割胶工人,那将是橡胶产业的一大福音。“割胶机器人的研发与市场化过程,非常鲜明地提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任何技术与设计,都应当先从真实的需求和痛点着眼。只有紧紧把握住需求方的真正脉搏,把自己与需求方融汇为一体,才可能研发出无论是功能还是价格,都会被市场接受的合适机器人产品。”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协同创新部部长侯亚南总结说,任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都有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到来之前,整个行业界和产业界,必然都是在储蓄和积累的阶段。积累的状态是比较茫然的,甚至是让人找不准方向的。但唯有持续用力,才可能到达突破的节点。特种机器人表面上看是小规模的应用,但由于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应用过程的“数据与经验累积”,比以前更容易储存和互通。这就给特种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加速度。AI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硬件的支持,也一定会反哺硬件的集成式创新。相信特种机器人,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常见装备。